第一篇:班主任工作总结-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
初为人师,在教育教学工作上都经受了锻炼,感触颇深,现就班集管理工作谈一谈自己所受到的启发。
俗话说"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"。规矩即常规纪律,即要求每个成员都应遵守的用来约束自己行为的规则、条文等。它是一件事情想取得成功的保证。对人的教育来说更是如此。
一个人初入学,最重要的就是要先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,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,这样才能为专心学习打好基础,作好准备。学校通常在开学初期都要用大量时间狠抓学生常规,可见,只有有了"规矩",才有了"方圆",才可言其他,诸如学习知识,发展智力,培养能力等等;才能够保证孩子们会有所进步。抓好常规训练是实施班级管理的首要前提。
初出茅庐的我,不知道"规矩"的重要性。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,针对该班孩子智力能力水平发展较均衡的特点,我大胆地制定了我的班级管理计划:尽量对他们的行为不约定俗成,充分自主,独立完成许多事情,更不会对他们的创造性活动加以限制,相反还人为地为他们提供发展个性的条件。
几个月下来,孩子在能力、成绩等方面发展较好,很活跃,但不可避免地在学习生活习惯方面却不尽人意,导致班级工作无法顺利开展。后来,我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请教,通过自己分析、总结,我意识到自己这种(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好 范文网Www.)想法的错误和不切实际,尽管大胆,但缺乏科学性。它否定了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,违背了人的认知发展规律。这样势必会使孩子们自由散漫而导致无心学习。另一方面,组织纪律性不强也使班级管理工作不能顺利开展。意识到问题后,我很快改变了管理方法,狠抓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,使孩子们及时改掉了许多不良习惯,变得有纪有律,这样班级工作也自然而然地抓了上去。
通过这件事,我深刻地意识到常规训练对入学儿童的重要性,它是搞好班级管理的中心环节,切莫想当然地把"规矩"当作是阻碍个性发展的束缚而不予理会,那可就大错特错了,因为没有"规矩",就不成"方圆"。
第二篇:没有规矩不成方圆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
云南陈华
规矩,在数学中指的是画圆形和方形的圆规和矩尺,它们都是学习几何不可缺少的画图工具。本文中的“规矩”指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。这些规范就是我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。俗话说,“国有国法,家有家规。”实质上就是强调我们要按规矩行事。简言之,就是要有规矩、懂规矩、守规矩。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规矩,人人都各行其是的话,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混乱状态中。
规矩为什么重要?我们只要看看天空中飞舞的风筝就能感悟到:美丽的风筝之所以能飞得又高又远,是因为有线的牵引。如果风筝脱离线的拉力,那么它只能落到地面上。在生活中,“秩序”与“规矩”的关系,如同“风筝”与“线”的关系一样,二者相互联系,缺一不可。换言之,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健全的社会规范作为保证。
与“风筝现象”相类似,“火车”与“铁轨”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。青藏高原上,“一条条巨龙(火车)”之所以能“翻山越岭”,是因为铁轨为它们提供了快捷的奔跑条件。如果没有铁轨,火车就寸步难行了。日常生活中,和“风筝”“火车”相似的例子还有很多。比如,一堂课要顺利开展下去,离不开课堂纪律的保障。否则,老师上不了课,学生也学不到知识。篮球赛场上,参赛双方能紧张有序地进行比赛, 1
是因为有比赛规则的约束,避免了暴力事件的发生。交通道路上,大家都知道红灯停,绿灯行,行人车辆靠右行的道理,因此交通道路上也是秩序井然,各种车辆均能自由地行驶。市场交往活动中,厂家能做到合法生产,商家能做到合法经营,消费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能得到维护。这一切均离不开法律的保障。公交车上,乘客主动给老幼病孕残让座,这既是社会美德的彰显,同时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??
《西游记》是大家都熟悉的文学名著。唐僧的三个徒弟“能飞善变”,法术高明,可谓“上得天,下得海。”但是肉眼凡胎的唐僧却能把三个徒弟束缚得规规矩矩、勤勤恳恳,靠的是什么?紧箍咒。如果唐僧没有这一杀手锏,恐怕孙悟空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。所以,紧箍咒成了唐僧领导徒弟们的规章制度。一旦没有它,谁愿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呢?
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说过,“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;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,他就不再有自由了。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。”所以,在社会生活中,我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,就必须遵守规则和法律。只有你给他人自由,他人也同样才会给你自由。无规矩不成方圆。如果人人都遵纪守法,那么天下何愁不会太平呢?
第三篇:没有规矩不成方圆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习《教学常规》有感
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,也不是真正的自由。确实,在我们的工作中,生活中,学习中,甚至是游戏中,都需要一定的规矩来约束、指导,尤其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,更需要一个科学的规范来指导其工作。最近学习了《常规》,我更明白了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,我们更应该循规蹈矩,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。
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,我们需要做到:研究课程标准;研究教材教参;研究教情学情;研究教法学法。精心积累备课资料;精心制订教学目标;精心组织教学内容;精心选择教学方法;精心设计课堂练习;精心研究学法指导。还要重视集体备课:一人主讲,人人发言,共同研究,深入思考,集体定稿,资源共享。
上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,要做到:教学对象,面向全体学生;教学目标,发展整体素质;教学过程,主动生动活泼;教学关系,民主互助合作;教学方法,启发内化转化;教学语言,生动精练;教学环境,和谐愉悦共鸣。要开放课堂教学,发挥课堂主阵地、主渠道的作用,在实、巧、精、活、新五个字上下功夫。
作业布置上,量要适中,做到课堂作业课堂中完成,家庭作业限时完成。作业批改要及时、认真、规范,做到作业不过夜。减轻师生负担,把师生从沉重的作业负担及批改中解放出来。机械作业少布置,多布置一些研究性作业。提倡分层作业,分层要求,分层达标。
辅导以自主、个别、小型、分层为主,集体辅导为辅,既要注意提优,又要注意补差。
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,我还要从本班本校的实际出发,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,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,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,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;大力改进课堂教学,提倡启发式、讨论式教学;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,沟通课堂内外,沟通平行学科,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,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,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,掌握学习方法,提高基本技能,接受熏陶感染,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,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;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,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 ……此处隐藏2554个字……也千万别用憎恶的眼神看待自己眼中的差学生,因为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,这样的孩子尤其需要特别的爱。
期末,我一边登分,一边欣赏每位教师充满爱心的闪光的评语,我处处看到的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尊重,你们在尊重学生方面都是我学习的榜样。
二、建立个性化的和谐的教学环境。
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,使自己拥有热情、真诚、宽容、负责、幽默等优秀品质,这是优化教师情感、创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保证。为此,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
修养,扩展知识视野,提高敬业精神,提升教育艺术,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。
看看身边教学的骨干,哪一位不是有着突出的个性?但是个性不等于个别。亲其师所以信其道,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,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。教师的人格魅力就是——总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。教师的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,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。
三、我的几点体会
1、真诚:无论是对学生或同事,如果不知道一件事情,我会说:“我不知道”。当我犯了错误,我一定会说:“对不起”;当别人要求我做一件事情,我会说:“我尽力”。我会正视你的眼睛从不说谎。
2、融洽:首先要和自己家人相处融洽,这很重要,幸福的生活才能够幸福地工作。尽量和学生和睦相处。
3、快乐:随时面带微笑,很少生气。带给周围的人快乐,让别人感到你在他身边会感到很愉快。
4、倾听:学生和我讲话的时候,我会认真听,不懂就问,但是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事情不过问。
5、 真实。经常让学生看到自己真实的一面。
6、有丰富的情感。
7、接受痛苦
懂得“教育过程是充满烦恼和痛苦的”,以乐观的心态接纳这一过程,同时相信:“你付出的越多,你从教育结果中得到的欢乐和满足就越多。
8、及时享受快乐
对教育和教学工作充满兴趣,为学生的每一点进步、成长、成熟而高兴、兴奋、满足、洋洋得意。
9、向学生学习的勇气: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,是进行情感交流的捷径。
10、课堂教学中都有师生一致遵守的原则。这个原则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
破坏。
最重要的一点是:相信人人都有优点,并能友好相处。教师的态度可以决定教学的成败。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、安全、愉悦的学习氛围,给学生成功、快乐、友爱的享受,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,同时也为我们自己创建一个和谐、舒适的教学氛围,让自己快乐生活。
第五篇:没有规矩不成方圆
没有规矩不成方圆
最近,我听了几节数学新课程实验教师上的探讨课,每堂课都让我感慨不已,教学内容贴近生活,课堂气氛动感十足、充满童真童趣,孩子跃跃欲试、“小主人”的快乐、激动、收获洋溢在脸上,这些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风景,这就是新课程,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带来的变化。但在欣喜之余,我也注意到了一些极不协调的细节,这些细节就像优美的乐曲中冒出几个杂音一样,影响了整体效果,而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也足于显现深层次的问题。
有一节数学课,上的是“毫米、厘米、分米、米的认识”,老师安排了动手操作的环节,有让学生用手势“比一比”,用笔和直尺“画一画”,这些环节孩子们非常喜欢,大部分学生乐于其中,但在“比”和“画”当中,有几个学生显然是在“钻空子”,他们在“比”当中前后左右地“拉扯”学生,在“画”当中不是画线段,画起了动物。动手操作的时间成了个别孩子在课堂上“玩耍”的时空。
另有一节数学课,老师出了一道颇有意思的数学题,然后请学生回答,孩子兴趣盎然,纷纷举手,老师请了一位名叫鸿鹭的孩子发言,许多孩子听了一半,小手又举得老高,嘴巴“我来,我来”叫着,结果鸿鹭的回答被冲淡了,孩子们或许认为鸿鹭回答错了,有
的孩子或许很想发表自己跟鸿鹭不一样的看法。但他们似乎忽略了“要尊重别人,要倾听和分享别人的发言,在倾听当中进行思考、判断”这种既有益于自己、也有益于别人的规则意识。
还有几节数学课,都有组织小组讨论,但讨论过程中,有几种情形却使“讨论”这一活泼的学习形式显得不相协调。一是有个别孩子利用讨论“大侃”与学习内容无关的话题,二是有个别不爱说话的孩子常常是以“静听”参与讨论,三是个别学生利用讨论做起了小动作,分散了注意力。总之有一些孩子没有积极参与讨论,而是游离于讨论之外,“合作学习”显然不够到位。
以上的三个例子,虽小,但却使我想到了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:每一位孩子都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了吗?都得到了发展了吗?课堂上孩子们看似在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地学习,但是真的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吗?这些应值得我们反思。
新的课程理念更加强调: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,让孩子的每一方面都有发展提高,因而大力倡导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”的学习方式。然而这种“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学习”必须有一定的规则,就像做游戏也要有规则一样,俗话说得好:没有规矩不成方圆。因而要真正实现新的课程理念,实验教师在鼓励指导孩子“自主、合作、
探究”的学习过程中,也必须及时建立一些配套的学习规则、学习要求,才能保证“自主学习、合作学习”不变味,不偏颇,不含糊,不错位。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,自制力差,特别是一些注意力易分散、调皮的学生,没有一定的规章约束是不行的;同时,新的课程理念也强调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,学习规则、学习制度的建立是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。
因而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当中,也必须探讨在新的课程理念框架下如何构建新的学习规章,这显得相当重要。根据需要,可以相应地建立学习规则,如讨论活动常规,回答问题规则,动手操作要求,作业常规等,这些规则更多要从平时入手,督促每个学生自觉遵守,形成习惯。有些还必须反复要求、反复提醒、反复激励,并建立一定的工作机制,才能真正落实,因为我们面对是一群天真烂漫、好动、自制力差的孩子。
在学习常规的构建方面,有些老师的做法值得推崇。有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要“三完”,即“听完(别人的发言必须静静地听完)、讲完(自己回答问题时要讲完整)、想完(在听别人回答问题时和自己探索问题时都要认真思考,要尽可能思考完整)。有些教师建立“四人小组讨论规则”,明确提出“四要”:每个人都要发言,每个人都要听,每个人都要做简要记录,每个人都要当主持人。
为保证这项规则的落实,老师们还开展了评选最佳四人小组的活动,还建立每一位小组成员轮流当主持人、当纪律委员的制度,使每一位成员既是参与者,又是管理者。实践证明,这些学习规则的构建,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,是可以借鉴的。
总之,生动、美妙、高效的课,离不开必备的学习规则,要获得教学质量的丰收,离不开必要的学习规则。当我们在评价老师们的课时,欣赏和感慨的不仅仅是活泼、有趣、孩子个性充分展现的新景观,也有孩子们举手投足之间所散发的学习规则的魅力。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。
文档为doc格式